行为和习惯能直接影响个人健康。为深入研究亚洲人口的健康行为趋势,南洋理工大学与国立健保集团携手成立本地首个健康行为研究中心,帮助人们制定更精确、更符合需求的健康计划。
新研究中心HABITS(Health Behavioural Insights and Interventions缩写,意为健康行为观察与干预),星期四(4月3日)成立。它汇集南大李光前医学院、南大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以及国立健保集团的30多名研究员和多学科临床医生,致力推动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更紧密结合。
中心聚焦亚洲人群的健康行为趋势,分析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群体的行为差异及其成因,从而制定更精准、有效的干预策略。
卫生部兼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医主,星期四为中心主持开幕。他致辞时说,健康取决于人们每天做的选择,以及长期养成的习惯。“与其他行为一样,健康行为也会受到社会规范、环境影响、健康素养等多方面影响。”
普杰立指出,个人的健康行为往往受当下的偏好驱使,使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短期的满足。例如,人们可能因为快餐美味,而选择不健康的饮食,忽视体重增加、营养不良和慢性疾病等长期健康风险。
他强调,要设计并成功落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须先了解个人行为动机。“新加坡的多元社会提供独特机会,让我们了解哪些方法对不同群体更有效……帮助我们以具针对性的方式促进健康和推动预防措施。”
HABITS研究中心将在传染病、老龄化、心理健康、癌症和代谢综合症这五个领域展开研究,未来还计划拓展至更多与新加坡相关的健康领域。
本地每三人中仅两人了解基因检测受访10国中最低
研究团队去年12月已开展健康行为研究,针对亚洲10个国家的1万名公众进行调查,并于今年3月完成。结果显示,本地每三人中,仅有两人了解基因检测,在受访10国中占比最低。
HABITS研究中心主任伦美(May O. Lwin)教授受访时说,除了深入了解本地情况,参考与我国环境相似的邻国城市,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了解公众如何获取健康信息。根据调查,医疗服务提供者是本地民众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其次是亲友、中医。伦美说,这意味着医生、临床专家和医院等,在健康信息传播中具关键影响力。
她也指出,与国立健保集团合作,可让研究成果更快转化为实际方案,也能在集团旗下的综合诊疗所进行测试,提升研究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中心临床主任钟慧娜指出,不同种族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医生很难确定病人离开诊室后会否遵循健康建议,因此了解行为改变的难处和动力变得很重要。
她说:“我们希望更清楚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干预。”
她举例,有些人可能因为宿命论(fatalism)而不太主动管理健康。如果这和宗教有关,就可通过回教堂、寺庙或教堂等宗教场所,传达健康信息。
“在这些地方,大家都互相认识,能更容易号召朋友一起参与活动,如做体检。”
资料来源“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