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正探讨成立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除了提供研究津贴,还要吸引海内外人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项建议获得国际学术咨询团的认可,本地三所大学也表示支持。
王珏琪 报道
ongjq@sph.com.sg
比较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研究的发展,本地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的水平较弱。我国有必要加强社会学科的研究,以配合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教育部正探讨成立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除了提供研究津贴,还要吸引海内外人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项建议获得国际学术咨询团的认可,本地三所大学也表示支持。
领导国际学术咨询团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及人力部长尚达曼昨天在记者会上说:“虽然现有大学也有进行这类研究,但我们认为应把这些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这包括了设立研究基金、吸引顶尖人才,并为他们提供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职业前景等。目前,教育部已拨给大学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津贴。
尚达曼说,过去两天咨询团除了讨论升大学渠道委员会提呈的建议,另一重点讨论是本地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的水平。咨询团建议,在设立另一研究理事会时,要确保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之间能进行合作。
目前,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属下分别设有科学工程研究理事和生物医学研究理事,负责掌管、推广和发展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它还成立了一个联合研究理事会,支持和推广跨越这两个领域的研究。
可把重点放在
四个专门研究范围
咨询团也建议,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提供的研究基金也应该有竞争力,以提高研究素质。
另外,咨询团建议这类研究应该是实用,并符合社会的需求。新加坡可把重点放在四个专门研究范围:亚洲社会和市场、如何建立团结的多种族社会、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不同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咨询团成员之一、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罗默(Paul Romer)说:“新加坡政府以往常尝试新事物,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来记录这些经历,将有助于世界认识新加坡,也有助于新加坡在如何组织社会这方面,贡献它的知识。”
为了大大提升本地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咨询团建议利用研究基金的框架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鼓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一个跨越多种领域的资料库来辅助研究。
在场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教授说,在现阶段多注重社会科学合时宜且重要。
他说:“研究界已经意识到亚洲公共卫生问题如吸烟、肥胖和糖尿病等,这些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法,将不会来自科学和科技研究的突破。人们需更深入了解,个人或社会如何看待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什么是导致他们采取一些行动或不改变的原因?这才能协助我们鼓励人口采取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德梅耶教授强调,掌握重要数据的机构应该公开数据让社会科学家参考,跟它们合作达成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以工程学为主的南洋理工大学校长也表示支持多注重社会科学的研究。南大安博迪教授说,因为社会科学直接影响科技,例如设计飞机舱座位时必须考虑到人类行为。
教育部于1997年设立咨询团,协助将新加坡的大学发展为世界级大学,为本地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方向和意见。咨询团的职能随后扩大到指点整个大专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团一般上每隔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上一次的会议是在2010年11月。
升大学渠道委员会:不希望工院成为大学先修班
随着大学扩充学额,更多理工学院毕业生将能升上大学,但升大学渠道委员会不希望工院因此成为大学先修班。工院应该继续遵循基本的使命,就是培养能直接投入职场工作的毕业生。
升大学渠道委员会主席黄循财说,因此新加坡必须确保工院课程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提供不同渠道,让工院毕业生踏入社会工作后仍然有升大学的机会。
黄循财也是国防部兼教育部政务部长,他昨天在记者会上分享委员会从国际学术咨询团的讨论中所得到的收获。他说,应用型大学的概念虽然不新,但外国的模式并不能直接转用到本地,新加坡要设计出适合国情、配合现有大学,并为学生和雇主提供新选择的独特教育模式。
希望毕业生软硬皆行
他指出,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在某个领域有专长技能,但委员会希望这些毕业生同时拥有重要的软技能,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因此,委员会将更深入探讨要如何通过新大学的课程和教学法培养出结合这两方面的毕业生。
委员会之前提出的一项初步建议是津贴更多私立学校的大学本科课程。咨询团观察到,本地除了有公费大学,也有很多私立学校。一些国家政府会同时津贴公费和私立学校,不过在一些素质监管措施不足的国家,学生在这些为牟利的私校的求学经历良莠不齐。
因此,咨询团认为新加坡将来可借助私校来扩展大学学额,但应只选择高素质和办事严谨的学校。在现阶段,这个做法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谈到私校领域的现况,黄循财说:“我们挺关注素质问题”。
他指出,虽然本地已通过教育信托保障计划(EduTrust Scheme)来加强监管措施,但这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更多的改进,如让这些学校提供更多资料,方便学生作选择。
另外,咨询团也提出政府可设计和实施框架跟进不同大学课程学生毕业后的情况,并公布这些结果,以帮助学生做选择。新大校长德梅耶教授指出,这并不是为了给大学排名,而是让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教育对一个人的事业和人生的影响。
新大学应有什么特征?
未来的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应变能力,以应付职场和经济环境不断改
变的挑战。除了栽培毕业生拥有贴近工业需求的专门技能,新的应
用型大学也要确保毕业生具备与时并进的软技能。为了实现这样的
愿景,国际咨询团针对新大学所应有的特征提出了以下建议:
● 不要只着重考试成绩,应扩大招生条件
● 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和学习步伐
● 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全时间或部分时间课程
● 让学生可选择先工作累积实践机会,延迟上大学
● 为中途转业者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 根据新加坡的需求提供多元化领域的专门课程
● 这些课程可横跨航空业、学前教育、社会工作、综合医疗保健等。
要重点栽培怎么样的学生?
● 具备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 拥有驾驭复杂和多样化问题的能力
● 对社会和周遭环境的理解
● 有效沟通、发挥团队精神、在跨文化环境里游刃有余
拥有创新和创业精神
新加坡政府以往常尝试新事物,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来记录这些经历,将有助于世界认识新加坡,也有助于新加坡在如何组织社会这方面,贡献它的知识。
——纽约大学罗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