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体撰文给力人口白皮书,先以外商发出警告威胁撤出新加坡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再以中小企业面临完美风暴的经济危机来说事;这一种情况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是历史重演。重提了记忆犹新的经济转型失败的历史,那是在无知的不觉中,分别扇了李光耀,吴作栋,陈庆炎,和李显龙每人一记清脆的耳光。
1979年李光耀领导下由吴作栋执行的经济转型计划,因为得不到外商的支持,是一个彻底的失败,政府被逼政策上掉头U转。这一个动荡,刻意的折腾了原有的本地中小企业,也冲击了劳动市场,因而负面的带来了经济衰退。之后,刚出道的李显龙,在陈庆炎的监督与指导下,推出了一些新政策。
这一些新政策的变更,造就了新加坡成为金融中心,然而,也同时开启了一道再也无法扭转的廉价劳力流入的大潮。
当下的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一个灾难性后果和完美风暴的源头,都可以先追溯到李光耀试图经济转型的失败,之后,来自李显龙设计的经济政策的不当结果。
这一些陈年旧事,一再揭露了李光耀极为忌讳的政经伤疤,破坏了李光耀企图塑造新加坡是第一世界的神话。因为这些事实,印证了自1959年以来到今时今日,西方资本世界和李光耀之间,始终不变的主仆从属关系:得不到西方资本家认同的新加坡政策,只是一个愿景,一个不实际的政治目标,注定失败。这一类观点,有学术文献上论证的参考依据。
从这一个新加坡高度依赖西方经济为生计的角度来看,人口白皮书应该是针对2009年底开始的紧缩移民政策,与2011年7月的循序渐进缩紧外劳政策。因为这些政策对劳动人口的规范与限制,为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外商带来焦虑不安。
因此,人口白皮书可以看成是白纸黑字的承诺,以舒缓外商的忧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加坡的700万人口目标,将会有效的解决劳动力供应的问题,这是由于本地人口增长率的偏低,人口数据上的巨大落差,必然是由外来人口填补。
这也就是路透社提及的:‘未来将每年输入1.5万至2.5万名新移民,令外来人口比例在2030年增至接近五成,本地人口则由目前62%降至55%。’
政府是要诱使人们接受新加坡有700万人口的国家建设目标,因为一旦接受了这一个设想之后,外来人口的流入和增加,也就自然而然的理所当然。政治伎俩上,这是静悄悄的开个旁门小道引进外劳,也是一种更体面的政策U转手法。
如此看来,当下的这一场闹剧,是人民行动党政府和外商在唱双簧,以外商撤退来忽悠与吓唬,那些被蒙蔽的人民,去接受新加坡不能没有外来人口的既成事实,进而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一个社会问题的内在政治成本:执政党丢失人民支持和国会议席。当然,这是聪明人的如意算盘。
可见,实际上,发布人口白皮书是给外商吃一颗定心丸,也就是说,我办事你放心,廉价劳力在往后的日子是有增无减,可以充分的满足外商对廉价劳动生产要素的需求。
人口白皮书的现实是,更多的廉价外劳,只会加深不会减少,新加坡人民的痛苦。可见,人民行动党不惜再次牺牲新加坡的整体社会利益,去换取外商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以维护人民行动党的政党利益。
从官方社论提出的信息来看,人口白皮书是无法减轻经济转型的阵痛,相反的,持续深度依然廉价外劳,是泥足深陷永不翻身的饮鸠止渴方案。
李光耀的经济转型失败后,政府曾经尝试一些其他经济方案,比如,成长三角洲,第二翅膀,巴淡岛,局域总部,局域中心,以及,近年的生物医药等等高科技,这些计划要不是无疾而终,就是不了了之,而在这些企划的背后,廉价劳动力始终是推进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要素,自1985年以来就是如此。如今,单凭一份人口白皮书就能够扭转乾坤?一个在过去近30年来始终无法解决的国家建设问题?
理论上来看,‘通过生产力及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和‘过去十年每年生产力只取得1%增长,’; ‘劳动生产力去年首三季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经济在去年只取得1.2%的增长,但劳动力却增长达3.9%,维持10年以来的高水准,’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力的反映了政策目标和经济现实,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如果确实明白了这些数据事实的实质性意思,必然会知道,现实是,新加坡不仅仅持续依赖外劳,而且还是生产力更低的外劳。非常明显的,一个在素质上,如此每况愈下的劳动队伍,根本是没有能力去实现经济转型的美梦。
新加坡风光不再,反观周边国家的经济表现,早已今非昔比,能够交出比新加坡还亮丽的成绩单。对比之下,新加坡的经济今后将会何去何从?
2012年出版的一部评论英国经济未来前景的新书,提出了9个经济现象,去论证英国已经面临被降级为第三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困境。
这些促使英国走向第三世界经济的社会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出现在新加坡的社会环境。这是不是意味新加坡也有类似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不妨一探究竟。
1、售卖本地物业资产给外来资本。英国文化里,典当祖宗银器是经济拮据的表象。新加坡以实行收支平衡的财务政策见称,既是税务等常年收入足以应付国家建设开支。政府出售土地和其他国家资产的收入属于国库收入,交由李光耀领导的投资机构管理。令人担忧的状况是,一个没有财务缺口的政府为何还要不时的出售国家经济产权去套现?表面上年年有余的国库,为何还会如此的资金饥渴?
2、劳力市场一片狼藉,过度依赖外来劳工,因为本地工人没有适当培训,也不具生产力。新加坡过度依赖外来劳工是事实,新加坡人力和工作不能对口,反映政府行政缺乏效率,所以教育政策,和国家发展策略脱节,不能相呼应。
3、政府依赖高薪留住公务员,私人企业对政府政策不满。政府高薪政策是事实。私人企业的不满可以从社论印证:‘一片收紧外来人口的声浪中,本地及外国商家最近频频发出警告,要求政府正视劳力短缺的问题…外来劳工限额的调整,再加上高租金及人力成本,使中小企业面临完美风暴。’
4、以虚假的竞争模式去提供公共服务行业,允许经营者以各种的藉口提高公共服务价格。在新加坡,政企以寡头垄断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惯例是规律性的提高商品化的公共服务价格,而价格高涨的同时服务素质反而下降。
5、政坛无法提供有能力治国的政治领袖。集选区净化的缺乏竞争环境下,所培育的新加坡执政党部长和议员的素质,不仅是一届不如一届,更是一蟹不如一蟹。
6、丢失了制造业的同时,过度的依赖金融银行业,带来了一个失衡的经济架构,本土经济的逐步衰弱进而日渐瓦解。新加坡也有类似的困境。早年的经济规划是鼓励本地制造业做为跨国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过度规划局限与冲击了本地独立创意的原有企业家精神。金融银行业赋予新加坡的国际性形象,模糊了本土经济日益式微的危机意识。当然,政企排挤本土企业,更是严重的摧毁了原有的华人经济体系在经济发展上的重要角色。
7、政府过度干预人民对生活的选择,国家机关数量和规模的膨胀。李光耀昂然直言要不是处处干预人民的生活选择,新加坡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同一道理,新加坡当下的种种问题,也是李光耀过度干预人民对生活选择的不良结果。国家机关数量和规模的膨胀也是一件事实。
8、政府只是试图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进行调整,修补不是创新。人口白皮书的本身是执政党在治国建设上穷途末路的一个具体实证。经济转型是要求发展方向的大改变;增加外来人口是再度包装的老路,不是另外开辟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方向。
9、政府持有否定的心态(state of denial) 拒绝承认错误,一再坚持自己的政策正确。 政府把人口不足问题归咎于人民不愿意多生育,拒绝承认是李光耀严厉惩罚多生育大家庭的必然后果。知过能改,不知过焉能改?
综合来看,或许,实际上,一般老百姓本来就是一直的,生活在第三世界经济环境里,新加坡是第一世界的童话故事,只是李光耀的痴人说梦?